读《佛陀的一生》的一些想法
2016-09-21
读《佛陀的一生》的一些想法
圆寂于2500多年前的佛陀,他的所言所行,对于我们,特别是年轻人,是否或可能具有某种意义。
读后感:
看完觉得佛陀挺可爱的。
我父亲释迦王耕地时,我坐在凉爽的阎浮树荫下。(012页)
我违背了父母的愿望,剃掉了发须,他们伤心得流下了眼泪。我披上橙黄色的袈裟衣,离开家庭开始了云游的生活。(032页)
他使用平实的言语。讲故事,打比方讲授他的生活哲学。因为他教授的对象就是底层民众。民众没有文化,所以要用平实的言语。
他29岁离家游学。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探索一些终极的问题。修行6年后,35岁的他获得了领悟。也就是说他为他的问题找到了答案。然后他开始传授他的知识。
在游学过程,他学习了瑜伽,禅定,梵行。所以佛教的知识是有根源的。当然他也加入开创性的理论。并且身体力行的传授他的理论。这方面和孔子有点类似呢。他比 72岁的孔子还长寿。他活到了80岁。长寿对他们的事业应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他对知识阶层有偏见。对于宇宙起源这些问题,他认为没有用。所以他是个讲究实用的人呢。
比佛陀大36岁的耆那教创始人筏驮摩也是部落首领的儿子,在30岁放弃财产和家庭出走。过苦行僧的生活。12年后大彻大悟。开始传道。所以,离家修行这个行为是有传统的。
注释: 梵行 (brahmacariya)意为清净、尊贵、值得赞叹的行为;或如清净、尊贵的诸佛、独觉佛、出家圣弟子等清净者们的生活方式。
书评:
为了最真实还原佛陀的生平。这本书完全根据佛经中佛陀自己的言论来讲述他的事迹。摒除了故事传说。
语录:
佛陀说:“我也只是为人们指路;我的信徒有些可以到达彼岸,而有些则不能。导师只是指路者。”(160)
佛陀承认,没有机会听闻佛法的人,“也可以因其善业圆满而入证涅槃”。(166)
佛陀从未宣称过其佛法会永久传承下去。(164)
纠结于这些问题是无益的,因为这些问题与我们应该过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。 我关心的只是此世生命中所承受的痛苦,以及如何从这些痛苦中解脱出来。(172)
佛陀说,终身沉湎于享乐是毫无价值的,同样,自我折磨的苦行也是错误的。要避免这两个极端,人们必须寻求中道之正觉,人心就不会过多地被肉体的快乐或痛苦所左右。这样,人们就能够引导自己的内心。(068)
佛陀实现了一种远离苦行和放纵这两个极端的简单生活。他教导比丘们,穿衣是只为御寒保暖和防止蚊虫叮咬,吃饭是只为维持身体所需,住宿是只为遮风避雨,而看病吃药只为医治伤病。(176)
我可以为你指明道路,但是否要走这条路,怎么走以及在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,则由你自己决定。(188)
从你内心之中,去寻找引导你的光。(188)
目录:
1.出家求法
2.悟道成佛
3.教化民众
4.大般涅磐
5.佛法于当今的意义
写于 2016-09-21